搜贴子 搜作者(贴子) 搜作者(回复)
宜宾家教网首页 | 
社区首页 > 其它科目 > 浏览
楼主
放飞思维,培植希望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时常在思考:应该向孩子们展开什么样的数学教学?几年来教学工作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近来对新课程理念的进一步学习,我深深地体会到:数学教学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致力于“传授知识、启迪思维、完善人格”的教育过程;“放飞思维,培植希望”应是我在数学教学上追求。
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要“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数学教学不能仅仅着眼于数学知识的传递上,应该着力于促进学生知识、思维、人格等方面全面和谐地发展,从数学的角度为孩子的美好明天奠定坚实的基础。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认知、体验、实践”三个层面互相渗透、共同作用、协调发展的过程,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精心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采用创设情境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与运用,进而在获得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下面就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从六个方面谈谈我的学习和实践体会:
一、立足现实,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认知水平和生活现实基础之上展开数学教学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句名言:“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一次完整的学习可以描述为学生从他的认知起点到学习目标之间的认知发展过程。
在组织教学中,必须处处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考虑,使学生能主动地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剖析新旧知识的分化点,通过新知识与原认知结构的适当观点的相互作用,从而掌握新知识。加外,学生走进教室并非是从零开始,对小学生来说,数学中的许多知识并不是“新知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一种“旧知识”,因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免不了与“数”和“形”打交道,就会积累许多数学经验。所以,要充分了解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展开数学知识的探索与建构。
对小学生数学认知特点的把握也是组织教学的出发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个逐步抽象的、具体形象思维与抽象逻辑思维相互促进的过程。从其年龄阶段看,小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往往要以表象作为自己认识的支柱;小学生对数学符号的学习,往往与客观事物(现象)的实际相结合,尤其和自己周围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进行学习。组织教学时要以特定年龄阶段、实际学生对象的认知特点为出发点,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以形象为主,着眼于发展数学抽象能力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积极主动地展开数学探索、积累数学经验、生成数学知识,发展认知能力。
二、发展兴趣,让学生在快乐追求中体验成功,积累自信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一个人前进的内驱力,是永不枯竭的动力源。先有兴趣,后有热情。学生参与的热情、动力皆源于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愿学、越爱学。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则应当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因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兴趣、学习热情和良好的情感、态度,既是一种教学手段,也是重要的教学目标。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源于教师精心的教学设计。
导入课题时引发学习兴趣。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引发学习动机,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为此,应从教材和学生的特点出发,通过组织有兴趣的小游戏,讲述生动的小故事,或以一个激起思维的数学问题等方式,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
探究学习时要保持学习兴趣。学习新知识本身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既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也需要对整个学习过程产生兴趣。即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了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应该重视运用教具、学具和电化教学手段,让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加到教学活动之中;应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应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组织学生有积极、有效地交流,让学生在知识发现、生成与运用的过程中不断体验成功。
数学练习时提高学习兴趣。练习是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心理实验证明:学生经过近三十分钟的紧张学习之后,注意力已经度过了最佳时期。此时,学生易疲劳,学习兴趣容易降低,差生的表现尤为明显。为了保持较好的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除了注意练习的目的性、典型性、层次性和针对性以外,我们还要特别注意练习形式的设计,注意使练习有趣味性。特别要让学生在数学练习、实践中体验到数学知识的神奇价值,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后的成功喜悦,使学生的数学兴趣和追求在数学实践中得到强化和升华。
三、放飞思维,让学生在脑力激荡中发展智力,积累智慧
数学是需要思考的。因为数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强,必要的想象和知识内化,需要深度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数学;不会思考就学不好数学,也就用不了数学。从教育有角度讲,“数学是锻炼人思维的体操”。教师要时刻组织学生思考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新教材的“现实情境、模型建立、交流表达、解释应用”就是按照“问题解决”的基本思路设计的。在数学学习与实践中,既要低层次的思考,也要有高层次思考;既要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更需要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初始阶段,组织学生学动脑筋;提高阶段,训练学生会动脑筋;升华阶段,鼓励学生开动脑筋。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当然也是学生锻炼思维、积累智慧的重要方式。要让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发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放飞思维,发展思维,升华思维。
启迪学生思维要以确保学生数学学习的主体地位为基础,做到学生的自主探索与教师的及时引导相结合,取得二者之平衡。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观察、操作、表达,指点学习方法,控制与调控学生的学习活动。要讲究“引导”的艺术:该追问则追问,改启发则启发,该控制则控制;指导好学生的探索,学生理解不深的时要指导,学生思维不流畅时要指导,学生遇到难点时要指导;该放手时要大胆放手,学生会或可能会的时候要放手,让学生去想、去说、去做。
四、尊重个性,因材施教,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
另外,尊重学生的人格,允许学生用不同的速度去探索和获取知识,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学数学。一个班的学生,使用同一种书,学习相同的内容,但由于各自的禀赋、家庭条件、知识基础和个性的差异,学习效果会有很大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是客观的,是不可避免的。教学中如何处理他们的共性,又兼顾到他们的差异,是我们教师教学中必须考虑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能正确对待这种差异性,而且能关注差异,尽可能缩小差异间的距离。教师对学生要多一些了解,多一些尊重和宽容;教学中给学生更多的余地和选择的空间,使他们有更高的参与学习的热情,有更多的表现和张扬机会,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和提高。对于学习成绩差、学习过程中有困难的学生,更不能放任不管,更不能歧视他们。吴正宪老师曾说“在育人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更重要的了。”对他们要特别考虑,教学要求、方式方法上要和优秀学生分开层次。
五、培养习惯,让学生在良好习惯的养成中提升素养,受益终身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言:“良好的习惯是一种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在增值,而人的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在同样程度上,坏习惯就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够用不断增长的利息去折磨人,去麻痹他的最好创举,并使他达到道德破产的地步。”我国教育家叶圣陶也说过说:“教育是什么?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教学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养成好习惯。
不仅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专心听讲、遵守纪律、认真做事”等一般习惯,还要结合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问难、收集信息、自我评价、合作学习、高效率地做事”等适当时代要求的好习惯。
六、贯穿反思与实践,让学生在数学实践与反思中夯实知识与技能,发展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数学活动包含“认知、体验和实践” 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相互渗透的、共同作用、协调发展,构成一个有血有肉的活动过程;——学生在实践体验中产生情感,并生成意义(认知),反过来认知、情感又影响实践。
我把学生个体亲自去参与、经历的数学活动称为数学实践,包括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文本练习、生活实践、综合实践等形式。以学生的“动”为主线,数学实践、以及对实践活动的反思应该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之中。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数学、生成数学、运用数学,发展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反思中学会自我评价,完善认识结构,提高数学素养。
数学练习是一种重要的数学实践。有效的数学教学,不仅在于成功的讲解,活跃的探索与交流,而且更取决于精心设计的、高效率的数学练习。数学练习是形成和巩固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基本活动形式,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的环节。有效练习应当是练习内容和练习形式的统一,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的统一,练习量、练习时间和练习效率的统一。练习设计,应力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应努让学生成为练习的主人;练习的设计应注重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跳出练习的“纸上谈兵” ;应着力于实现练习“质”与“量”的辩证统一。
作者:黄老师(646962)08-07-08 13:36回复此贴
回复内容:
百分·宜宾家教网 ©2003-2015